卢慧文:学校要想好放弃什么,坚守什么,改变什么
文/Lexie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获得者、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国国际学校校长俱乐部创始会员,2022-2023年度轮值主席、“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化学校校长”、一位牛津毕业生的母亲……很难想象这些角色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这就是卢慧文的生活。
2003年正式加入上海协和教育集团后,她便开始了“建校”之路,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念注入协和教育的一所所学校中,为真正中西融合的双语教育做出了贡献;同时身为上海政协常委的她提出了《中小学安全立法》、《关于新阶层人士培训模式》等等提案,受到统战部门的高度重视。从事教育事业近20年的卢慧文将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担得上”并且“担得好”,在与协和教育一同发展的近20年里,卢慧文用亲身经历诠释着她所理解的教育,用一言一行影响着周围的人。
一个从茶水间开始的故事
卢慧文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当老师”,她会拉上其他的小伙伴,让他们坐在板凳上,找一块小黑板,自己站在黑板前假装给大家上课,教大家识字。如果凑近一看就会发现,当时还不会写字的卢慧文在小黑板上只不过是“装装样子”地乱写乱画,可她的教育梦想就是在这块小黑板上生的根。
卢慧文初中毕业之际,看到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心动不已,但当时的班主任拉住她说:如果你真的想当一个老师的话,应该在学历上有更高的追求。于是,她在宋氏三姐妹的母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完成了初中直升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如愿以偿免试直升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说起从事教育行业的初心,卢慧文说:我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就是从小到大一直想做老师。
也正是在华东师范大学就读的第二年,卢慧文与协和教育的缘分从一间茶水间开始了。
1993年,初生的协和教育集团承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专题研讨会,刚刚上大二的卢慧文身为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现场,负责在茶水间里询问来宾“tea or coffee”。不巧,当天的大会主翻译迟到了,眼见会议就要开始,大会负责人想起了从华东师范大学带来的学生们,说:“从茶水间里选一个看起来胆子最大的学生,谁可以上台就暂时让他顶替一下。”而这个从茶水间站上大会现场的,正是卢慧文。
展开全文
她当时毫无准备,面对的又是来自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地区专家的英文,十分难以理解,她就这样在台上镇定自若地撑了半个小时的场面,直到主翻译匆匆赶到。事后,这位专职翻译给后台的主办方递了个条子,上面写着:台上小姑娘翻译得漏洞百出,但台风很好,撑得住场面,勇气可嘉。
卢慧文与协和教育的缘分就此开始,96年本科一毕业,卢慧文就收到了协和教育集团的录用通知,然而这段缘分持续得很短,三周后她就辞职离开了。谈及这一段经历卢慧文笑着说:当时太年轻,理想中的中西融合教育和现实落差太大,沉不住气,就放弃了。
原来,从大学时期开始,卢慧文就在心里暗自勾勒出自己理想中教育该有的样子,对外汉语专业为她带来了中西双方不同的思想,于是她开始希望可以在跨文化的、中西融合的国际化教育领域工作。然而当时的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国际学校之间,泾渭分明,非中即西,没能够契合她脑中的教育理念。
她不想单纯的教中国学生说英文,或是教外籍学生说中文,她想要的是真正的融合教育。就这样,卢慧文与90年代中期的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样,在外资企业做起了公司白领,一干就是七年。但是这七年中,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对教育的思考。
卢慧文如此,协和教育也是如此。2003年,协和双语学校在协和教育的不断探索之下成功创办,协和教育“中外文化融合”的理念、独特的办学模式和路径从此形成。卢慧文应邀回归协和的工作岗位,和她一起于创校初年加入的,还有五岁的女儿。协和双语学校由中外双方校长协同管理,主张中西文化融合,为学生提供面向未来的全人教育。这一切正与她一直以来的想法不谋而合,卢慧文自此扎根协和,至今已有20年。
做真正中西融合的学校
初到协和教育,卢慧文的感受只有三个字:落后了。
当时与她同龄的同事们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如果是初中毕业就读中等师范学校的同龄人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教龄。而她则一切从零开始,从老本行国际部对外汉语一线教师做起,一步步积累课堂经验。
可喜的是,人生经验的每一步都是不会被浪费的。从事外贸和国际物流行业的经验,让她比别人多出一份市场导向的意识和客户导向的思维。在工作中,她十分擅长从家长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学校运营也有独到的想法,外资公司的工作经验更是让她具备一定的全球化思维。加上之前工作时拿到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这些形成了她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中英双语能力加上跨界跨文化经验,就这样,她逐步成长为民办国际化学校的管理和运营人才。
双语学校蒸蒸日上,但身为校长助理的卢慧文发现了问题。当时国内很少有了解国际教育的专家和人才,学校主要领导通常于海外直聘,而中方管理者基本处于辅助角色。卢慧文回忆起当时场景,笑着说:每天上班路上都很忐忑外方校长今天又有什么任务要布置,他会把工作事项写满在一张长长的纸条上,我的任务就是一个一个去完成,并打勾。
“一味西化”、“完全引进”似乎成了当时双语教育的问题,卢慧文在协助当时学校中外方校长工作时,也常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问题,她想:如果自己有机会,一定要国际部和国内部更和谐地共处、更深层的融合,让中外方校长共同发声而不是各自发声。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一步一步积累经验,卢慧文终于迎来了属于她的机会,就像当时在茶水间勇敢地站出来一样,她再一次勇敢地抓住了它。2008年,协和双语浦东校区成立,外方校长是英国资深的国家课程委员会专家摩根博士,卢慧文积极争取,拿到了中方校长的资格。
协和浦东,是卢慧文校长之旅的启航之地,她与外方校长一起,将浦东校区打造成了理想中的样子:虽然学校依旧分为国际部与国内部,但学校文化、学校制度、学校运营体系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互相融合的生态,这段工作经历为她之后的校长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担任好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色
2012年,卢慧文作为创校校长主持协和万源校区的创办。当时,国际化双语学校的政策与市场均发生了变化,政策开始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引进海外课程的做法,家长也不再倾向于原汁原味的国外课程,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接受国际教育的同时保有国内教育的优势。于是,双轨制学校崭露头角,为人们带来更多选择。
协和万源就是最早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践行双轨制、双通道的学校,确定了协和在这个领域的领先定位。2013年起,协和教育走出上海,在长三角和华东地区开办学校,卢慧文除了担任学校的校长以外,也走到了协和教育集团总部的管理层。
在这一阶段,她在生活中担任了各种角色,就像她自己说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身份,在每一个身份上面,都应当体现出自己在这一领域当中的特点。
创校校长
2019年,卢慧文主持协和双语青浦校区创办。当时的她已经具备十分成熟的专业能力,这所学校可以说是协和教育集团化办学集大成之作。虽然诞生在疫情、国际关系、教育政策变化之际,仍然冲劲十足、韧性十足,建校三年就成为规模和口碑双优的旗舰校。
2022年,协和教育受邀托管静安区培明中学,这是一所公办学校,卢慧文再次出任创校校长。
很多人不理解,已经成功创办了这么多协和学校,是什么动力促使她又去做公办教育?在四十多度的高温天里奔波忙碌筹备开学,到底图点啥? 卢慧文则认为:双语见长、课程多样、活动丰富、出口多元,并不是民办学校和国际学校的专属,协和优质教育的资源和特色放到公办学校的框架中进行辐射和研究,很有意义。这一切是一条看似漫长的故事线,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中西融合。公办学校与国际化教育并不相悖,希望学校能够在多方资源的互相融合下,焕发更大活力。
卢慧文与协和教育身上都有着她自己所说的那种“韧性”。协和教育引领行业30年,在市场与政策的不断变化之下,做到了两个“坚守”:一是坚守自己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定位,二是守住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底线。
就像卢慧文说的:我的个人专业成长,包括对行业、对社会的影响力,是随着协和这个组织一起发展的,我的成长又反过来赋能协和更好地发展,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在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遇上合适的机会和平台,是很幸运的,一定尽全力去承担自己的使命。
政协委员
协和教育作为社会组织,一直致力于在行业和社会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卢慧文也是如此。身为上海市政协常委的她,经常参加各类调研和走访,主动思考和分析,积极在各类议政平台上发声,对于不少行业发展问题均有过重要提案,这也使她成为了每年上海市两会期间的媒体采访热门对象。
她说:既要立足本职,又要超越本职,作为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专业人士,把社会责任承担好是非常重要的。当有机会发声的时候,要发专业之声、真实之声、积极之声。
牛津妈妈
图片:卢慧文和女儿
卢慧文的女儿在五岁时同母亲一起来到了协和教育,是好几所协和校区的创校届学生。妈妈转战各校区创校,女儿也在各校区辗转就读,有几年读国际部,有几年读国内部,几经转变。卢慧文时常鼓励女儿说:我们一起加油,妈妈做各种课程都能管理的校长,你就做各种课程都能学习的学生。
对于如何平衡繁忙的创校工作和需要陪伴的孩子,她有一套自己的育儿思考。在小学低年级时段,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物理陪伴,不论工作多忙,她会在周末保障好时间,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而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女儿对于母亲的需求,就脱离了物理陪伴,转向精神上的认同和模仿。卢慧文觉得此时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比在“衣食住行”上照顾孩子更重要。
她经常对女儿说:妈妈在工作上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我也要学习、要进步,我们互相鼓励,一起努力。女儿中学之后,和妈妈成了无话不谈的闺蜜,留学多年依旧保持着很好的母女感情。女儿也成为协和校友中第一位考入牛津大学的学生,毕业之后又在美国的布朗大学攻读了硕士学位。
生机勃勃的教育才能把学生教好
从事国际教育事业近20年来,卢慧文在经验与摸索中不断完善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早期的国际教育,似乎总是与国内教育站在对立面,因为人才选拔机制不同,国内注重“补短板”而国外注重“选长板”,底层逻辑的不同导致很难相互借鉴。
现在,国际教育不断发展和规范,进入了发展新时期。卢慧文表示:还是要坚定信心,中国的下一代年轻人一定是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要坚信培养他们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的能力是我们所做的正确的事情。但从之前的“拿来主义”到现在的“内化生成”,要调整策略,通过更“生机勃勃”的方式为学生做准备。
卢慧文在采访中经常举一个例子,就是协和教育的模拟两会活动。在引进模拟联合国的基础上,学校转化为更接中国地气的模拟政协或者模拟人大活动,通过社会调查、提案形成、展示辩论、答复落实等环节的体验,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社会制度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这种方式正是目前国际教育逐渐走向的“去标签化”的表现,有国际教育的借鉴,但更有国内教育的实践。
对于近期国际教育面临的挑战,卢慧文表示:要看清大环境和大趋势,认准自己的定位,坚守自己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另外,学校举办方与学校管理层的理念统一也很重要,每一所机构都要想好我要放弃什么,要坚守什么,要改变什么。
今年,卢慧文校长当选新学说校长俱乐部轮值主席。她说:校长俱乐部就像是国际化学校校长们的“娘家”,可以让新生学校向成熟学校学习经验,少走弯路,少跌跟斗,为校长们带来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的平台,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
从卢慧文与协和教育一路走来的经历来看,不难发现教育事业不能用通常的市场思维来描述,尤其不能以互联网经济思维来考虑,就像卢慧文说的:
教育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它都是一个公益事业。坚守办学初心,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 Rami Ismail:什么是冥想游戏? What are the Meditations Games
- 靠什么留住“三分钟热度”的顾客
- 反超!发生了什么?
- 营收下降净利润继续亏损,这家险企出了什么问题?
- 安宁疗护是什么?住院标准有哪些?记者探访试点地区
- 金黄的外表,味道麻辣甘香,外酥內滑,什么,你以为我在说荤菜?
- 套路满满,它凭什么是经典?
- 中外歌手“乐坛论剑”,《歌手2024》到底比的是什么?
- 国美重心正“南迁”?黄光裕到底在忙什么
- 拜登怕什么就来什么,敏感时刻,印度给伊朗送去大礼,局势大变
- 伊朗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空袭,我们都知道什么?
- 发生了什么?伊朗对以色列大规模袭击...
- 穿过这片山川大海,幸福是什么?
- 泰迪反群是什么样的
- 鱿鱼是一种软体动物,它们以什么为食,使用什么方式进食?
- 鸟鸫遍布世界各地,它们有什么特点,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