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娃都听不进去?家长不妨改变战术,试试做“防守型父母”

行业技术 2024-05-27 zxn123 191

这是一段母女之间的对话:

妈妈,你看我这幅画画得好看吗?

妈妈,我跟你说一说今天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吧?

妈妈,你看我搭了一个好漂亮的城堡。

哇,这幅画真好看。好呀。这么厉害,真棒。我尽量回答得满心欢喜,希望孩子能够感受到我的诚意。

妈妈,

当然可以,不过那我应该说些什么呢?

孩子想了想说:

于是我选择了闭嘴,并没有说话,只是点头对孩子的提议表示认同。只是没想到这样的一个举动也引来了孩子的不满,

在父母看来,他们已经尽量做到和孩子共情,可是依然会被孩子所嫌弃,不管自己说什么,孩子都不愿意去听,甚至还会反感,会抗拒,让父母束手无策。

说什么娃都听不进去?家长不妨改变战术,试试做“防守型父母”

共情又称为神入,是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我们感受他人内心体验的一种过程。

是一个人的灵魂通过无意识的通道,自然而又静悄悄地进入到另一个人的精神领域,从而去体会到另一个人的情绪、感受的一种过程。

所以父母想要真正的了解孩子,首先必须学会成为孩子,这样才能和孩子真正的做到共情。

喜欢金庸先生的父母应该都看过他的小说,至少看过根据他的小说而改编的影视剧作品。

展开全文

在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世界里,

父母在和孩子共情时,往往更多采用的是外功,这虽然是父母的真情流露,但是真正能让孩子们感到共情的,还是内功的运用,也就是用心去感受孩子,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只有这样,父母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才能被孩子真正的接受。

说什么娃都听不进去?家长不妨改变战术,试试做“防守型父母”

进攻型的父母会在无形之中拉远和孩子的距离,让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生疏。

进攻型的父母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对孩子的事情有所干涉,不管孩子在做什么,他们都会在一旁指手画脚,想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孩子正在画画,他们小脑袋瓜里的奇思妙想会通过画笔呈现在白纸上,瞬间白色的画纸上就变得五颜六色,非常的好看。

但是一旁的父母却开始不断的指出孩子的错误:

这里的用色不对,应该把蓝色换成绿色。

这里显得太挤了,这里又太空了,看上去怎么不协调呢?

这个房子明显是歪的,怎么不把它画正呢?

说什么娃都听不进去?家长不妨改变战术,试试做“防守型父母”

在父母看来,自己对孩子付出了所有,甚至于替孩子包办了一切,这恰恰是对孩子关心爱护的一种表现。

可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干涉过多时,会在无形中限制孩子的发展自由,让孩子的思维受到局限,对他们的发展并没有好处。

进攻型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其实就是假性互惠的关系,虽然父母自认为给了孩子很多,但都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所以孩子的需求依然无法得到满足,这使得他们会有意识的疏远父母,因为父母所做的一切让他们感觉自己不被理解,甚至被忽视。

说什么娃都听不进去?家长不妨改变战术,试试做“防守型父母”

当自己的孩子被其他的孩子撞倒摔在地上哇哇大哭时,有的父母会选择赶紧跑上前抱起孩子,甚至会对其他的孩子表现出不友好,言语之中充满着责怪。

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弱者心态,认为所有的责任都在对方身上,所以很容易心生不满。

而懂得不做什么的父母只会默默地蹲在孩子身边,轻轻的用手拍着孩子的后背,让他们能够尽情的发现心中的情绪,不会人为的打断孩子的哭声。

这样的孩子哭了一会儿之后就会重新和小伙伴打成一片,瞬间忘了刚才的疼痛。

防守,并不是代表看不见,而只是对自己言行的一种克制,

说什么娃都听不进去?家长不妨改变战术,试试做“防守型父母”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所以古人才会说三思而后行,只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父母所说的,所做的才会被孩子接受。

父母只有确定自己所说的话是真的为孩子考虑,而不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确保自己足够冷静,才能够和孩子进行交流,以免说出的话无意中伤到孩子。

说什么娃都听不进去?家长不妨改变战术,试试做“防守型父母”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父母总是认为安慰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快的走出负面情绪,所以往往会说出一些类似没关系,以后多注意之类的话。

也许父母真的想为孩子好,但这些安慰却显得空洞无力,并不能对事情有所改变。

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哪怕是静静呆在孩子身边,一句话不说,都能让孩子感到无尽的力量。让孩子自然能够尽快恢复情绪,更好的面对生活。

说什么娃都听不进去?家长不妨改变战术,试试做“防守型父母”

人和人的相处必须有界限,哪怕是父母和子女、夫妻挚友之间都应该如此。

父母要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给予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间,不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这样才会让孩子更轻松的成长。

当然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陪伴在孩子身边,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困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这才能让孩子真正得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