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创新领头羊,成都学什么?

技术教程 2023-04-07 zxn123 266

对标创新领头羊,成都学什么?

对标创新领头羊,成都学什么?

作为“东数西算”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的样板工程,成都智算中心落地郫都区,助力郫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孙浩摄

对标创新领头羊,成都学什么?

成华区已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9家。图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卡诺普。雷远东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秦怡陈彦霏

创新之于经济,犹如血液之于肌理。在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创新往往被视作其关键动能。

3月28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重磅发布《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榜单显示,在全国创新百强区中,四川共13个区上榜,其中9个区来自成都,分别是武侯区、龙泉驿区、双流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成华区、新都区、郫都区。

这份榜单透露出哪些信息?成都的底气从何而来?榜单前十的创新之路给成都、四川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启示?4月5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和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的专家学者,试图寻找答案。

展开全文

看榜单

成都在“四川军团”中表现亮眼

今年,是赛迪顾问发布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的第二年。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而城区是中国创新主体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对城区来说既是使命担当也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核心。

在此背景下,赛迪顾问对城区的创新环境、服务、主体、成效等方面开展了持续研究,进行系统评估和全面分析,总结案例经验,并于2022年开始正式发布赛迪创新百强区。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王玥表示,创新百强区集聚了1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14家,是我国创新主体蓬勃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引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优化创新生态、探索突破性创新实践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四川来看,最高排位来自成都武侯区,名列第15位。龙泉驿区名列第43位,双流区名列第50位,青羊区名列第62位,锦江区名列第65位,金牛区名列第67位,成华区名列第86位,新都区名列第87位,郫都区名列第89位。与此同时,绵阳市涪城区名列第33位,宜宾市翠屏区名列第69位,泸州市江阳区名列第88位,德阳市旌阳区名列第91位。

创新百强区是如何诞生的?据悉,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构建了“创新生态、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成果”4个一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R&D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等16个二级指标的城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区创新环境、服务、主体、成效等城区创新要素进行系统评估,开展了全面分析。基于统计数据及赛迪产业大脑,对全国(除直辖市、国家级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地级市市辖区创新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榜单。

看成都

上榜区“创新生态环境”为共同优势

与来自全国其他城市的百强区相比,此次评选成都展示出哪些特色与亮点?王玥透露,对比2023年创新百强区的平均水平,成都的主要城区在创新源头动力、创新主体集聚、创新服务生态方面均表现出了一定优势。

王玥表示,创新主体方面,成都上榜的9个城区集聚的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数量达1230家左右,集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平均达18家左右,创新主体集聚方面的指标表现较为亮眼。

创新动力方面,王玥指出,成都集聚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众多双一流高校,创新动能优势突出。“在创新服务方面,成都上榜9个城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经营主体平均数量达14300家,武侯区在这一指标上更是接近30000家,这反映出成都在科技创新服务的供给方面亦表现亮眼。”王玥说。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廖祖君同样注意到了此次榜单的发布。在他看来,上榜的成都9个城区有一个共同点:在创新生态、创新环境方面的表现相对领先,“创新生态、创新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对外来人口很有吸引力。”也是如此,9个上榜城区的人均GDP、工业园区发展情况、人口密度和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等指标在成都均处于领先位置。

其次是人均GDP。成都这9个区县的空间集聚程度比较高,包括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人口的密度、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数量,以及在金融方面、信息方面等信息,在成都都处于比较领先的一个位置。这样也让他们能够上榜。

城区的创新动能也依托于城市的创新建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芳表示,成都9个城区组团上榜创新百强榜单,背后折射的是成都创新环境优化、创新主体集聚、创新动能强劲。

她提到一组数据,作为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力支撑,专精特新企业发挥着“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关键性作用。成都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家,位居全国第八、副省级城市第五。

看发展

成都如何对标创新“领头羊”

与创新百强区前十的城区相比,四川及成都上榜的城区在各个维度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从榜单前十来看,广东占有6个席位,其中4个来自深圳。浙江、河南、江苏、湖北分别占一席。

王玥指出,在创新主体集聚上,前十名城区集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平均超过3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平均超过45家;创新产出上,前十名城区的专利授权量平均超过3万件;创新生态上,前十名城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经营主体平均达到33000余家。

以创新区“大户”广东为例,位于榜首的深圳市南山区辖区面积187.53平方公里,却有着205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平方公里上市公司超过1家,还拥有9所高校、9家诺奖科学家实验室以及300多个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足以说明其创新资源的高度富集。

根据经济学家任泽平此前的一篇分析文章,深圳之所以创新能力强,除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实力本底,还在于深圳是典型的有为服务型“小政府”+充分竞争市场的有效融合模式,成功关键是毗邻香港区位优势+外向型经济+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敢为天下先”+优越营商环境,政府敏锐洞察市场变化,适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唯才是举”、“筑巢引凤”。

未来,四川及成都的主要城区该如何发展创新?王玥表示,成都应该进一步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重点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营造一流创新环境等方面入手,推动城区提升创新水平、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借助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成都不仅辐射西南,对于全国优秀人才同样有着吸引力。”廖祖君提到,该榜单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启发,其中最重要的是应当将城市的体量继续做大,增加促进经济发展的要素,譬如创新人才等。

对标领头羊,王芳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她提到,主要城区可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打造优质的创新服务平台。聚焦产业建圈强链,结合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分类分段培育工业企业,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与此同时,加强要素保障,搭建专精特新企业专属融资服务对接机制,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支持范围和上市企业培育库,切实提升金融支持准度和力度。科学合理制定帮扶措施和奖补政策,建立健全分级奖补机制,激励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