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岁一直没结婚的许鞍华,在追求什么?
陈嘉上曾说过:“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撑着,是因为我们还有王家卫、许鞍华,而不是因为有我和王晶。”许鞍华是香港重量级的导演,也可以说,
在香港,许鞍华是唯一能与男导演抗衡的女性。
许鞍华的独到之处,是她能以一份冷静和客观,在电影中记录着香港小人物们的真实生活,即使不用镜头语言去渲染,也能让人产生强大的共鸣。
她的电影没有王晶那样赤裸裸的高光和欲望,也没有王家卫那样迷离沉浮的文艺感,但她的电影展现的是最真实最平凡的世界。
在拍电影这条路上,许鞍华探索得很艰难,但好在,走到平静与自由处,
许鞍华找到了属于她的黄金时代。
香港的异乡人
1947年,许鞍华出生于辽宁鞍山,但在很小的时候,她就跟随父母迁居到澳门,再从澳门辗转定居香港,成为了香港那庞大异乡人群体中的一部分。
就和大多数香港移民一样,许鞍华一家租住在香港北角一个小小的出租屋里,过着拮据的生活。拥有无数高楼大厦和密集人群的香港的狭小的,出租屋的天地是逼仄的,周围的人也是陌生的,一切都让许鞍华这个异乡的孩子感到压抑,时常喘不过气来。
她用阅读、看电影来为自己找到一个精神的支撑点,构筑精神上的理想国,以此逃避现实,也表达现实。
从大陆迁到香港的移民,本身就是一个容易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自有希望,也自有挣扎。
许鞍华本身就是一个迁居到香港的异乡人,她明白那种远离故乡,扎根香港这个繁华而冷漠的城市的种种感受,那些孤寂、无助的碎片,是深深扎在她心上的。但香港这个城市,带给她挣扎的同时,也能带给她无限的可能性。
展开全文
许鞍华直到15岁才得知自己沉默寡言的母亲是一个日本人,这让她更加想逃避现实,而逃避现实的方法就是拼命读书,拼命逃出天井。
许鞍华考上了香港大学的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又继续攻读研究生,顺利地拿下了文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许鞍华跟从自己内心对电影的热爱,前往英国伦敦国际电影学院进修。回到香港后,许鞍华将自己的一生都与电影牵连起来。
高光与低谷
返港后,许鞍华进入刚成立不久的香港无线电视台工作,成为著名导演胡金铨的助手。在许鞍华看来,胡金铨是影响她一生职业生涯的人。
1979年,作为新人导演的许鞍华执导了第一部电影《疯劫》,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一宗情杀命案,被认为是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之一,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等奖项,影片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许鞍华这个名字也被人所铭记。
1982年,许鞍华拍摄电影《投奔怒海》,再次刷新了票房纪录,荣获金像奖最佳影片,成就了初出茅庐的刘德华,许鞍华本人也拿下了第一座最佳导演奖的奖杯。
还算是年轻导演的许鞍华在刚“出道”仿佛就来到了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但如许多人所料,这种高光时刻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
作为“张迷”的许鞍华拍摄了由张爱玲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倾城之恋》,却受到抨击。
电影中能看到她想要表现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她忽略了原著中要表达的更多是在动乱时期的爱情观和人性,本来的故事不契合她所要表达的点。
她原本不想完全去忠于原著,但设定的格局太大,功力不足,便使得电影变了味。电影票房不佳,她自己也承认这是自己的一大败笔。
许鞍华一直在进行新的尝试,包括《书剑恩仇录》和《香香公主》两部文学武侠片,但都没有成功,由张曼玉主演的半自传电影《客途秋恨》,由自己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最终却只是在自我感动,旁人感受不到其中的酸楚和温情。
她拍了一些商业性的电影,但又逃不开文艺片的思路,弄得不伦不类,反响也很平淡……
从38岁之后,许鞍华仿佛陷入了一个低谷期,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自身也好像江郎才尽。
直到48岁那年,她和萧芳芳合作,拍摄了电影《女人四十》,才奠定了属于她的电影风格和女性视角,这部电影也成了许鞍华导演生涯的分水岭。
《女人四十》拿下了金马奖四个奖项,以及金像奖六个奖项,许鞍华更由此捧回了第二座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此后许鞍华的《千言万语》、《玉观音》、《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明月几时有》等作品,都获得了大大小小的好评,也都拿下了不俗的成绩。人们看见许鞍华似乎不竭的才华,看见了她所要表达的东西,那些东西源源不断,轻轻地打在了人们心上。
镜头里的真实和导演的功力
在许鞍华的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多是市井中细碎生活的镜头,在这些镜头里,我们又能看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闪光处。这些东西就像一杯温水,不会让你惊艳,却让温暖一直流淌到你的心里。许鞍华就是用这些最平凡的温情构筑起她的电影世界,让虚构的电影作品体现出一份份真实。
《天水围的日与夜》围绕住在天水围一对母子来讲述香港小市民的日常故事,影片中的三位主角,恰好就代表了时代中最为普通的三代人。
香港千千万万个贫苦人家就住在天水围这个地方,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苟延残喘,却从未放弃希望,人们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在生活的缝隙中,处处是人性的光。
电影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任何煽情和渲染,却是无数香港人的现实生活,所以才如此动人。旁人评价许鞍华:代表香港人讲香港人自己的故事
许鞍华对这些生活感同身受。七十多岁的她一直没有结婚,和九十多岁的母亲住在出租屋里,没事就坐地铁去购物,这好像不是她这个级别的导演应有的生活状态,但这就是她真实的生活。
即使后来的许鞍华拍了传记类电影《黄金时代》,叙说作家萧红的一生,拍了《明月几时有》,叙说那个大时代,但她关注的从来都不是大时代,而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黄金时代》中,没有荡气回肠,只有一个个人物的娓娓道来,汤唯饰演的萧红在屋外静坐,在咳嗽十分严重时还边抽烟边写作,这才是活生生的人物;《明月几时有》中,主人公被去英雄化,留下的只有最纯粹也最动人的母女亲情。她拍的永远是人,她的心里永远怀着深沉的人文情怀。
许鞍华在电影中擅长的,还有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电影《桃姐》讲述了一段特殊的“母子情”,在悲伤处自有其真挚隽永的温情;《客途秋恨》即使在当时反响平平,但其中体现的母女之间从矛盾到和解的历程,尽显细腻。
电影《半生缘》是许鞍华第二次尝试改编张爱玲作品的电影,这一次她将男女主人公在命运折磨中的情感处理得很是到位,使电影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白月光”;《得闲炒饭》中,则用更多的镜头语言体现了女性之间的友情……
若要探讨许鞍华的导演功力,那么不得不说的是她对于女演员的挖掘和重塑,李丽珍、张曼玉、萧芳芳、叶德娴、赵薇……许鞍华在拍摄时一直在挖掘这些女演员身上的潜力,将其击碎和重塑,这些女演员在许鞍华的镜头下都演出了女性最真实最动人的样子。
许鞍华成就了她们,她们也成就了许鞍华。因为对演员潜力的挖掘,许鞍华得以在荧幕上展现出那些处于困境中,却以倔强和勇敢不断自我救赎的女性形象。这无疑是她最想要的样子。
在思想层面上,许鞍华则在作品中一次次体现了关于异乡人的身份认同、社会变迁带来的种种矛盾、香港知识分子如何觉醒等种种现实的社会问题,这体现了她用影像表达出的思考,也体现了她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和体验。
许鞍华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她的步履一直都没有停下来,她在电影里要呈现的思考还有许多许多。我们相信,属于导演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从来都没有过去。
有追求的人,从不孤独!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 俗语:人穷不求娘家忙,富贵不住东南房,什么意思?鲜有人知
- 田先红:综合考核、专项考核、月度考核、年终考核……地方官员晋升由什么决定?
- 17岁女孩子不上学学什么?听听专家老师怎么说
- AI写出百万字小说,意味着什么
- 在70年代的十块钱,能够在饭店吃些什么?
- 1983年昆仑山到底发现了什么?昆仑山为什么常年重兵把守?
- 70多岁一直没结婚的许鞍华,在追求什么?
- 生完孩子上环,有什么好处?不上环行不行?
- 人事时间|什么是聘任制公务员,哪些人可以应聘
- 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那么上策是什么?
- 下课吧,蔡斌!朱婷强势回归,但你带个丁霞,是什么意思?
- 低空经济第一城竞逐提速:各地在争什么?谁将脱颖而出
- 明清时期的特殊监狱宗人府是什么?
- 初夏的长沙是什么味道?
- 什么样的礼物能够代表上海?这里的礼物“够上海”!
- 科普|扭伤了:是冰敷还是热敷,还需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