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讲解员

最新资讯 2023-07-21 zxn123 355

□ 本报记者 陈 洁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文博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作为博物馆和公众之间的桥梁,过去“坐冷板凳”的讲解员,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公众生活中。这个暑假不少没有“抢”到讲解服务的家长连声感慨:“以前带娃出门习惯先订酒店,现在发现,得先搞定讲解,然后才是门票、机票、酒店。”

对于博物馆讲解员,曾有人用“坐冷板凳,需要为爱发电”来形容这份工作。201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就曾在知乎上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博物馆讲解员的尴尬。除了陷入薪水不高留不住顶尖人才、没有顶尖人才的岗位更易被轻视的恶性循环外,让他最难过的是观众对讲解员的误读。他自己被人喊过服务员,也有的讲解员讲着讲着就被观众晾在了展厅,在河森堡看来,种种行为背后展现出的其实是对博物馆的轻慢。

但在国家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今天,冷热极速转换。以这个暑假为例,为了想尽办法满足更多人参观博物馆的需求,有的场馆临时提高预约人数,增加讲解场次;有的延长观展时间,专门开辟夜场;还有的在博物馆门口搭上凉棚,让排队人群避免暴晒……这种对博物馆的热情爆发式增长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种对于历史自觉、文化自信的开掘和展现。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全年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

博物馆热潮,一方面将讲解员从“冷板凳”上解放出来,但另一方面,也倒逼讲解服务进一步规范和丰富多元。中国国家博物馆7月16日起正式实施新规: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山东、河南、辽宁、广东等地多个博物馆也出台相关规定。

据悉,目前活跃在博物馆里的讲解员大致分为三种:博物馆讲解员、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和社会讲解员。前两类均可以从博物馆小程序等官方渠道预约服务,而后者多为游客在网络上自行订购,包括私人组成的“讲解团”以及研学活动讲解人员等,还有一种来自社会的机动讲解,长期蹲守在场馆内,守“馆”待“客”。

虽然社会讲解人员中也不乏专业知识渊博、让观众获得感满满的讲解者,但参差不齐的服务水平也造成了一些乱象。比如有的社会讲解员戴着挂耳话筒,音量扰人,且经常霸占展品前最佳观赏位置,影响看展秩序,还有一些所谓“野导”,口若悬河乱说,只为吸引眼球。不仅讲解内容漏洞百出,还把野史当正史,混杂着成功学、低俗黄段子,糊弄、污染观众。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虽然今天的博物馆正在以更加活泼的姿态连接当代,但生动的前提一定是准确。就像河森堡所说,讲解员在博物馆展厅里的工作,究其根本不是推销产品,而是提供知识和价值观。

当然,博物馆规范讲解不能一禁了之。国博明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日提出申请,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材料。然而不管官方讲解,还是善用民间力量,接下来如何更好满足参观者的观展需求,是博物馆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

“有些馆方职业讲解员知识结构不全面,讲解就是背台词,照本宣科,多追问一下就不知道了。”有这样体验的观众不在少数。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但“深读”一座博物馆是需要门槛的。面对冰冷、沉寂的器物,讲解员无疑是了解它们的最好的“领路人”。讲解员一旦成为“背书机器人”,那么晦涩难懂的知识很容易让听者失去兴趣。但如果讲解员能提供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专业讲解,就能引领观众从一间博物馆走向遥远的历史现场。

博物馆热背后,是观众越来越多元的需求。作为讲解员,需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准确地传达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还要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引起观众对于历史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作为博物馆,需根据观众的不同背景和兴趣,提供不同风格的线上线下讲解服务,如学术型、趣味型、沙龙型、互动型等,以更好地引领观众。

如今国家博物馆首位数字讲解员“艾雯雯”,已经可以将百万文物珍品讲解倒背如流。随着文博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载体丰富导览体验。而对于博物馆来说,培养兼有讲解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及符合新媒体传播语境的专家型讲解员,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