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生不生关我什么事?关你什么事?
今天咱们聊聊杨丽萍老师生不生的问题,老规矩,还是先给不熟悉事件的各位梳理一下时间线和发展脉络。
10月5日,杨丽萍老师在抖音发了一条短视频,内容是“谁说吃火锅不能有鲜花相伴”。
因为杨丽萍老师的名人属性,这条视频很快火了。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视频下的一条评论比视频本身火的更快,其评论如图:
这条评论跨入的本身就是一个当今社会比较青春的关于“女性生育”的领域,在这条评论的带动之下,“女性生育”的话题被重启,并迅速霸占各大媒体平台的头版头条,包括数位女性明星直接下场表达观点。
10月8日,评论杨丽萍的网友拍视频回应说:“杨丽萍老师是她最喜欢的一位明星,不可能去恶意中伤她……自己只是不善言辞……”
展开全文
然后她的回应又再次上了热搜,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
首先,关于杨丽萍老师生不生的问题。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先要明确生育权的定义。
1968年联合国国际人权会议通过的《德黑兰宣言》首次提出生育权是基本人权,内容是:“父母享有自由负责决定子女人数及其出生时距之基本人权”。
196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社会进步及发展宣言》重申:“父母有自由并负责决定其子女人数及生育间距之专有权利。”
十年后的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首次将生育权明确写入国际公约,公约规定:“缔约各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消除在有关婚姻和家庭关系的一切事项上对妇女的歧视,并特别应保证她们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有相同的权利自由负责地决定子女人数和生育间隔,并有机会获得使她们能够行使这种权利的知识、教育和方法。”
我国是在1992年颁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中第一次立法规定生育权,其第47条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由此可以看出,生育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但有一个根基是不变的:生育权是夫妻双方共同享有的,决定是否生育的权利。
而不是很多人理解的,生育权是指女性生孩子的权利。而且生育权发展到今天,其主体也从生孩子的父母扩大到了所有个体。
那么这里有两个重点:
第一,男性也享有生育权,和女性是平等的,是否生育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决定;
第二,杨丽萍老师属于独立个体,她生还是不生只由她自己决定,跟旁人根本没有半毛钱关系。
其实也不只是对于杨丽萍老师,对于所有个体,生不生都是你自己的事儿。
当然中国社会比较复杂,时常把法律和道德逻辑混为一谈。如果不生孩子,尤其是女性会受到很大非议,会遭受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压力。
这时候就涉及到一个代价的问题了,成年人应该明白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你选择了生孩子,你就会有来自孩子的压力;你选择不生,就会有舆论和家庭的压力。
这时候就看做出选择的人,更偏向于适应哪一方的压力。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环境下,都会做出对自我最有利的选择。
所以生了孩子不代表你成功,不生孩子也不代表你成功。归根结底只是个选择问题,选择问题就是怎么让自己更爽的问题。
你生了孩子你爽了,杨丽萍老师不生孩子人家也爽了,本来是个皆大欢喜的局。但你非要站出来说,我的选择才是正确的,那就挺让人想吐的。
咱们的文化特别讲究“师出有名”,就是干什么事儿啊,你都得给自己安一个正当的理由。但其实大多数时候,那个理由只是安慰下自己,有些人却以为能放诸四海而皆准,这恰恰暴露了自己的浅薄,而忽略了人性的多样。
其次,咱们再来看看这位女性的回应视频。
她说的“杨丽萍老师是她最喜欢的一位明星,不可能去恶意中伤”,“她就是不善言辞”等话语,很难判断。
因为真正关于她的信息,大部分人知道的就是一条评论和这么一个1分钟不到的短视频,很难判断这个人究竟如何。而且她整个视频也没有跟杨丽萍说过一个“道歉”,一句“对不起”,也没有肯定杨丽萍和否认自己想法的意思。
但这不重要,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重要的话其实就两句“关我什么事”和“关你什么事”,再结合到她表示自己遭遇了网络暴力,这事儿就很有意思。
很多人把互联网当作法外之地,随意对他人品头论足,觉得自己一句话能有多少影响呢,但他不知道的是,还有很多人也是他这么想的。每人一句品头论足,就可能成为杀人之剑。
就像这位女士最开始只是一句个人评论,如果她不是故意碰瓷的话。人群里有站杨丽萍的,当然也有站她的,那站她的那群人是不是会去骚扰杨丽萍,给杨丽萍带来困扰呢?
这种人什么时候会明白那种感受呢?
就是她自己遭遇了同样的经历,铺天盖地的评论朝她汹涌而来,有好的有坏的,有谩说,有嘲讽,有支持,一个个体被裹挟在其中相当痛苦。
这就是所谓的:别人身上发生的都是故事,只有降临到自己身上了才知道那是事故,可惜这个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所以她说的很对啊,网络上绝大部分事件,都是关我什么事,关你什么事。如果一定要说两句,咱至少客气点儿,客气点儿没坏处。
至于她是故意碰瓷,借机炒作的说法,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个规律是:舆论很好被炒起来,但很难控制方向,很多想要借舆论之势的人最后都被舆论反噬了。
一个人在做出选择的同时,最好也做好了付出代价的准备,否则最后可能会变成自身不可承受之重。
谢谢读完!
- Rami Ismail:什么是冥想游戏? What are the Meditations Games
- 靠什么留住“三分钟热度”的顾客
- 反超!发生了什么?
- 营收下降净利润继续亏损,这家险企出了什么问题?
- 安宁疗护是什么?住院标准有哪些?记者探访试点地区
- 金黄的外表,味道麻辣甘香,外酥內滑,什么,你以为我在说荤菜?
- 套路满满,它凭什么是经典?
- 中外歌手“乐坛论剑”,《歌手2024》到底比的是什么?
- 国美重心正“南迁”?黄光裕到底在忙什么
- 拜登怕什么就来什么,敏感时刻,印度给伊朗送去大礼,局势大变
- 伊朗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空袭,我们都知道什么?
- 发生了什么?伊朗对以色列大规模袭击...
- 穿过这片山川大海,幸福是什么?
- 泰迪反群是什么样的
- 鱿鱼是一种软体动物,它们以什么为食,使用什么方式进食?
- 鸟鸫遍布世界各地,它们有什么特点,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