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隐藏了些什么

行业技术 2023-03-01 zxn123 261

很多有“问题行为”的儿童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儿童”,而只是“熊孩子”。

“熊孩子”是个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有点儿类似北美家长说的“Terrible Two,Horrible Three(糟糕的两岁,可怕的三岁)”。“熊孩子”,通常是指“不听话”和“爱恶作剧”的淘气孩子,并非彻头彻尾的坏孩子。然而,缺乏有效的干预,可能会让“熊孩子”的淘气变得不再可爱,反而会酿成大祸。

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隐藏了些什么

我看国内一些“熊孩子”的新闻常常是触目惊心的。有一户人家家里失火,孩子还大声欢呼:“书包甩进去喽!”另一个“熊孩子”,在跨国旅行的飞机上打人,导致他们一家都被美国警察逮捕并遣返。还有一个孩子,在车棚对着蜡烛练“劈风掌”,结果引燃40多辆车。更有甚者,还有的孩子自导自演绑架案急坏父母,最后发现其实是孩子一手策划的,就为了跑出去玩……总之,孩子的“熊”法千奇百怪,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他们办不到的。所有的“问题行为”背后,根源都在于一点:漠视规则,甚至对规则毫无概念。造成这种局面可能有许多种原因,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孩子从小缺乏正面楷模,没能得到来自家庭的爱的滋养。现在“溺爱”孩子的父母绝不少见。然而溺爱不同于滋养型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极其有害,“熊孩子”就是这么养成的。

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隐藏了些什么

在孩子闯祸之后,家长缺乏专业而积极的干预,还有不少家长就是抓过来简单粗暴地打一顿了事。在我工作的加拿大幼儿园教室的墙上,一直贴着这么一段话:“如果孩子来自一个健康、运作良好的家庭,那会让我们的工作变得轻松。如果他们来自一个急需帮助的家庭,那会让我们的工作变得重要。”

这段话完美地诠释了儿童教育领域工作的真正意义。我们不是孩子的保姆或玩伴,而是沟通孩子和家庭、家庭和社会、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一座座桥梁。儿童教师们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满满爱心,去发现孩子的诉求,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世界,并身体力行地示范给孩子看:哪些行为是被大家所接纳的?哪些行为是不被认可的?负面情绪怎样从正面表达?怎样和这个世界沟通最有效?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他们的适应力很强,早年的创伤有可能被充满爱

的教育一点点滋养和治愈,不良习惯还比较容易被纠正过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可塑性会一再降低。过了一个节点,已经形成的人格就根深蒂固地很难改变,就像混凝土遇到空气后会慢慢凝固一样。

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隐藏了些什么

回忆起小时候3岁左右,我也曾经狠狠“熊”过一阵子:把奶奶米缸里的米故意撒一地,往陌生人脸上用水枪滋水,按隔壁家的门铃然后窃笑着躲起来……这一类的“坏事”我通通都干过。

不一样的是,在我小的时候,大人们对于“熊孩子”是宽容的,对于孩子闯的祸往往一笑置之,没有人真的和我们一般见识。大家都明白,恶作剧的本质是孩子在用他们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环境,用自己的理论去试探其他人的反应。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意识到,自己的恶作剧其实并不那么好笑,大人们也不是真的喜欢这些行为,只是因为爱自己所以才包容了自己。于是孩子们会停下来,自我反省,在长辈的引导下停止那些惹人厌烦的小把戏。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孩子的心理需求已经在无形中完成了。在“熊孩子”持续不断的坏脾气和恶作剧背后隐藏着的诉求很简单,那就是成年人也都在渴望的“无条件的爱”。当“熊孩子”在耍性子闹脾气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们正在发送一种潜在的信号:“我需要你(父母或者主要监护人)向我证明,即使在我不够好、讨人嫌甚至攻击你的时候,你也依然无条件地爱我。”

比如,有的孩子会通过哭闹、叛逆的行为来挑战学校的规则,试探老师的底线在哪儿。他们一方面明白老师对于模范行为的期望值,另一方面仍然希望自己像在家里一样被全然接纳,于是会不断地以自己的方式抗争。

作为专业的儿童教师,我们的工作正是为各式各样的家庭和孩子提供帮助。对于幸福家庭的孩子,我们会引导和鼓励他,让他始终保持在身心发展的“正循环”之中。对于因为环境变动而不适应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来协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例如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老师通过“一帮一”活动帮助孩子融入集体,等等。

对于另外一些带着内心伤痕的“熊孩子”,我们则应该先去了解,在他/她的成长环境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根据多年和儿童打交道的经验来看,如果说一个孩子的性格或行为出了问题,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出了问题,他的生活中一定缺失了某些不该缺失的东西。

一些轻微的问题和不大愉快的童年经历,是可以通过专业的儿童教师进行开解、纠正与缓和的。一旦我们发现问题过于严重,我们会立即通知儿童发展中心的社会工作者,帮助孩子获取专业的诊断和相关帮助。

无论是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还是夫妻之间的伴侣关系,要负担起另一个生命成长的责任,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我认为没有天生的“灵魂契合”,而是要大家真的非常努力地去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不断磨炼沟通技巧,以建立一段“越来越趋向于完美”的关系。无论是和自己的孩子,还是与自己的伴侣,莫不 是如此。 为了和“熊孩子”建立充满信任和爱的关系,为了让他们成长为内心强大而温柔的大人,我们真的需要非常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