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形象:“培养什么人”的学校表达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三个根本之问,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社会活动,毕业生就是展现这种影响结果的具体形象。今天提出的“毕业生形象”这个概念,就是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清晰化、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述,是一种国家育人目标、国家情怀的学校表达,它体现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行动自觉。每所高中学校都应该对教育对象在完成三年教育、成为毕业生时的形象与样貌有合理的想象,对烙印于毕业生的“培养目标”达成状况有清晰的描述,对体现于毕业生的“人才规格”有形象的刻画。
国内外许多名校选择用“毕业生形象”来表述育人目标,通常会选择几个关键概念描述学生特征,以具体化、形象化、可评鉴的语言形式呈现育人目标。张伯苓先生当年所订立的《南开镜箴》,提出了学生的颜色宜合、宜静、宜庄,气象勿傲、勿暴、勿怠,要求学生以外在的容止气象来体现内在的修养和气质。周恩来总理等一批杰出的南开学子,用他们的谦和庄重、内敛勤勉的人格特征佐证了《南开镜箴》教化影响的深远,他们践行着、塑造着,也展现着南开的毕业生形象。这可以视为我国教育史上毕业生形象涵育的早年典范,江苏省扬州中学也用朱自清先生写的校歌里的几句话来描述其毕业生形象:人格健全、学术健全、自治自动、体育兼重。一代一代扬州中学的毕业生身上也展现着这样一种形象。
2021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我在委员通道上提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一时成为全社会热议的教育话题,掀起对时代新人形象的广泛社会讨论。实际上,这“四个者”也并不是我的即兴回答,而是历经了20多年深入思考,在广泛听取师生、校友、家长和社会关系人、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研究,反复斟酌,不断完善,才形成并发布的我校毕业生形象。这个毕业生形象,是我们从校史研究、国际比较和政策学习三个方面研究刻画出来的。
从学校历史文化中梳理毕业生形象
首先想和大家谈一谈,我们对历史文化的梳理。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学校的历史文化,了解在时代发展中毕业生形象的变迁过程,力图对民族优秀教育传统进行时代化叙述。
1927年,我校的前身私立匡村中学就确立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个人才能”的教育主旨,从道德、学业、才能、身体四个方面确立了训育标准,并以可观测评鉴的外显行为方式刻画了毕业生形象的样貌特征。如道德维度的培育目标确定为“操行善良”,才能维度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自治治人”。这是我们学校历史上首次对毕业生形象的刻画,为我们今天提出来“四个者”的内涵特质与表述形式勾画了一个初始的轮廓。
到了1932年,学校将四大训育标准扩展为十大训育标准。它将“锻炼健康强健之体魄”放在首位,在道德维度上确认了“言行一致、志公廉洁、舍身为国、服从团队、谦恭温和”五大目标。从动脑与动手的角度提出了第七条“灵敏精密之头脑”、第八条“增加生产之技能”。显然,是把1927年提出来的“充裕知识”提升到了“活跃智慧”的层面,也增加了第九、第十条“节俭耐苦之习惯”“活泼愉快之态度”。
1992年,我们学校(当时叫“无锡县中学”)以“做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的崭新形式来表述学校的育人目标。这一表述个性突出,有较强的冲击力、辨识度,也在那个时代的学生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这种表述也有教育理念流于口号化的一般特征,号召力强而建构力不足。
后来,我们在探索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尝试将这一目标具体化。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全体教师参与问卷调查,我们要求写出最能体现“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的关键特质的词语。最后,凝聚在六个关键概念上——“自信心、民族性、创新、现代化、健康和坚毅”,并据此确定了校本课程的目标:学会交往,增强自信,学会探究,养成一项健身的技能和闲暇的技能,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展开全文
这可以看作是我校历史上首次以育人目标来统领建构课程体系。它为将育人目标落实于课程载体,进而转化为毕业生素养积累了经验。但是,这六个关键词毕竟是教师群体的主观感受,它的内涵难免交叉重叠,缺少像1927年和1932年提出的训育标准那种清晰的内在逻辑,它在学理上还需要进一步推敲。
2006年,学校搬入新校区后,我们也迎来了学校百年华诞。一批珍贵的校史资料,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焕发了生机,使学校更新文化传统、构建价值体系有了更多史料支撑。我们试图以“一训三风”来体现百年学府的厚重文化,明确校风为谦恭厚重、大气恢宏,并据此来刻画毕业生形象。不仅要养成恭敬温和、不放诞张扬的容止,更应具有谦逊谨慎、内敛主敬的涵养,追求恢宏旷达、志在天下的境界。于是,我们就用16个字来描述:体貌谦恭、学养厚重、襟怀旷达、志趣高远。
随着时间流变,梳理学校训育标准、育人目标的工作还在不断地深入。2009年左右,在赓续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教育哲学凝练阐释为关注人“身心、道德、智慧、情感”四个方面的整体发展,这为我校今天的毕业生形象刻画奠定了基本框架。最终,我们形成了升级版的16个字: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富。把“对人生命的成全”确定为我们学校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并让这种价值的光芒照亮每一个教育的细节,使教育回归立德树人这一原点。
根据最终确立的16字育人目标,我们也整体构建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创新了育人实践。这一成果曾获得2014年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应该说,这16个字的表述内涵全面,但仔细推敲,仍有笼统和概念化的问题。它还是不够具体形象,还是没有呈现出清晰可感的样态。
在国际比较中刻画毕业生形象
与此同时,我们还展开了国际比较,要对全球视野下学生胜任力进行一种中国化表述——高中教育不单纯是大学预科,应该瞄准全球教育目标,培养能够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们参照经合组织核心素养的框架,参考自动性素养、互动性素养的研究成果,将“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够在异质团体中互动和主动地行动”“有助于实现成功生活和积极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吸纳进毕业生形象的内涵体系中。
在研究“毕业生形象”的内涵特征时,我们还借鉴了美国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的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认为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修养与节制以及超越自我的卓越精神是被广泛认同为能够让人获得幸福的六大美德。
与六大美德对应的,还有24种优秀品格,如有“智慧和知识”美德的人,会拥有5种优秀品格:“创造力”——喜欢用非传统的方式考虑问题和做事;“好奇心”——对世界的一切都很感兴趣;“开放的思想”——能客观理性地过滤信息,不会轻率下结论;“热爱学习”——在学到新东西时非常兴奋;“视野”——看问题总能看到大局。他们的研究指出,这些优秀的品质如果能较早地体现于儿童身上,就有可能使儿童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的杰出人才,成为在人类发展关键点上的坐标式人物。这些研究成果也启发我们,在刻画毕业生形象的时候,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必备品格的养成。
在政策研究中领悟毕业生形象
进入新时代,我们深刻领悟“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准确把握时代新人“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突出特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对党的教育方针确定的培养目标进行具体化的阐述,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的描述。
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的修订工作,作为核心专家组成员,我全程参与了高中课程方案的修订。在最终形成与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将普通高中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并从“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三大方面提出了全面而具体的目标要求。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发布,力图使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让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予以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从中观层面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变革。
如果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是力图构建起我们宏观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那一所学校毕业生形象的研制,就是构建通往学校教育实践“最后一公里”的基础环节。刻画毕业生形象,是从学校层面具体回答“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形成育人目标分层次表述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家层面的教育方针、育人目标具有方向性、指导性和普遍性,在学校落实需要基于校本价值追求、学校发展水平和自身历史文化的具体情况。这是任何一所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时,都必须清晰回答的教育哲学问题,事关体现“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教育方针在教育系统基层单元能否落地实现。
刻画毕业生形象,应该坚持方向性原则,应该站稳国家立场,担当国家责任,全面准确地阐述体现“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教育方针,具体描述国家“育人目标”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应该坚持发展性原则,体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描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还应该坚持校本性原则,力求传承优秀传统,体现文化积淀,尽可能避免另起炉灶、独树一帜,基于本校历史文化、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对“育人目标”作出富有特色的表述。
我们基于历史、国际、政策三个层面的研究,最终凝练成“四个者”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形象是学校育人目标的清晰化、具体化、形象化表述,是国家情怀的学校表达,体现了贯彻教育方针的教育自觉,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一要有建构力。能够统摄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活动组织、环境营造,对教育活动的系统规划、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具体展开具有建构作用。二要有引领力。能够把概念化的育人目标展现为学生心中可参照、进行自我塑造的鲜活形象,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全面发展。三要有评鉴力。不可观察便不可评价,不可触摸便难以落实。毕业生形象表述要多选用有形可察、有象可感的语词,便于制定评价体系。四要有聚识力。“四个者”引发全网关注、全民热议,凝聚了社会对育人目标、人才规格的广泛共识。
以毕业生形象的含义为实施路径,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为导向,我们整体构建了7个毕业生形象涵育的项目,设计了10项“百分百行动”的评价体系。所有的评价均以培养“四个者”的内涵为指向,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所有学生在完成了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144个学分,并且10项“百分百行动”考核合格之后,才能获得学校的毕业证。
通过历史梳理、国际比较、政策研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一所学校对于“培养什么人”的回答越是清晰、具体、形象,就越有统摄力、建构力,就越能凝聚广泛的共识,引领学校将其遵从的教育价值转化成具体可感的教育细节。(作者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供图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22日第5版
作者:唐江澎
- 凭什么?泰州一女儿以父母偏心哥哥为由,拒绝赡养自己的父母
- 美国还想硬撑到什么时候?欧洲三国同时行动,华盛顿尴尬发声反对
- 票面利率2.49%!20年期特别国债今天开售,需注意些什么?
- 什么魔力让一座古城收获高人气
- 拿什么拯救“笼中心灵”?
- 高三学生吃什么抗疲劳增强记忆力?高考应该吃什么?
- 什么是918和211大学,有什么区别?
- 孩子“口吐芬芳”趋于低龄化,家长、学校能做什么
- 1300光年外,有什么奇怪的东西已“破体而出”
- Scaling Law的尽头是什么?|甲子引力X
- 纺织工人为什么起义?发生了什么危机?标志着什么?
- 拜仁在想什么?遭多人拒绝后,他们竟将主帅职责,寄托到了他身上
- 病发九天后死亡!冲上热搜的“日本脑炎”是什么→
- 笑话十条:今天晚上儿子问什么是压轴戏?
- 河图洛书的来源到底是什么?
- 笑话十条: 刚发工资我吃什么狗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