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反思,裁员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行业技术 2023-03-09 zxn123 336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遇到经营不景气或者项目没有价值的时候,几乎采用一种“国际惯例”的行为-裁员。裁员这招虽然有些风险,但是来的比较直接,也比较痛快。能够迅速卸掉经营和成本上的包袱,尤其到了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在人力资源愈发重要,人力生产力愈发突出的时候,裁员好像越发激烈了。

去年的所谓互联网寒冬,和现在报道的不少企业轰轰烈烈的裁员,搞得人声鼎沸,好不热闹。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有表扬的,还有怒骂的,各种观点争鸣。但是翻遍所有的文章和议论,几乎找不到一种深思,看不到对于企业裁员行为的合理性追溯。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人员去留和没有意义的面红耳赤,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

应该反思,裁员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两个启发性的真实案例

案例一:

某网络公司。在猪都可以上树的时候,抓住风口在经营收入上连续发生变化,从业绩几十万到几百万,直至几千万、几个亿用了三年不到的时间。与巨量资本的强势催生不同,这家企业是在老板的带领下一点点干起来的,整体资本存量以滚雪球的形式逐步壮大。

随着企业收入的增加,人员数量也逐步增加,由原来的几十人慢慢增加到接近200人。人员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企业人工成本的上升,200人的员工队伍,每个月的基本工资支出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波动,这在一个三线城市,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

很多企业的老板,在这个时候会膨胀,选择大刀阔斧的发展,引进资本大干一场,或者在相关产业连续投资。该公司一样制定了自己的战略,以原来的个人护理电子产品为核心,在研发、物流、品牌、客户服务等端口发力,一方面更好的促进原有优势的发挥,另一方面逐步培养自己的运营生态。

但是,对于人力资源,公司的做法是比较理性的,基本基调是人均创收标准不低于50万,每增加一个员工,经营业绩必须提升50万,人员年度增长率不能超过20%,业绩年度增长率不能低于40%。

直至现在该公司员工仍然维持在200多人,但是业绩却早已达到了年度数十亿的水平。裁员,对他们来讲是不可能的。

应该反思,裁员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案例二:

原来一直做化妆品销售的某企业李总,在数年的时间里一直挣扎在企业存亡的边缘,即使在电商风口盛行的时候,他也没有抓住。到了2014年,公司来了两个精英,利用百度竞价和并不实际的宣传迅速打开产品市场。原来预计1000万的年销售额,在这一年有了质的突破,业绩达到了出人意料的两个亿。

意外的惊喜让老板豪情顿生,第二年一开始,便一下子成立了接近20家公司,分别经营枕头、保健品、护肤品等多种产品。项目的上马几乎是老板一个人的主意,没有考察和论证,更没有商业计划和盈利分析。老板的逻辑非常简单:一方面自己有着异于常人的市场感知,另一方面行动比思考重要。

全面开张的情况下,企业员工有原来的200多人一年之内就猛涨到1000多人,人员流动率高达80%。大张旗鼓的第一年,公司业绩突增,达到了10个亿。老板觉得自己的决策是对的,于是继续按照原来的思路投资,到2017年,注册的公司达到了惊人的100家,实际经营的也有50家。随之,人员的数量也狂涨到了2300多人。到了2017年底,财务把报表交到老板的手里,他傻眼了,这一年的折腾下来,全部公司的业绩只增长了10%,但是成本却增长了100%。光每个月人员的基本工资就达到1000多万。辛辛苦苦一年,净利润是负值。

展开全文

戏剧般的变化让老板措不及防,痛定思痛,他决定开始合并裁员。2018年,裁员开始了,到10月份,员工由2000多人迅速减少到600多人。整个公司人心惶惶,到底下一步怎么走,并不清晰。

应该反思,裁员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这两个案例都是我亲眼目睹的,因为他们是我的客户。两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经营策略导致不同的结果。当企业经营上升的时候看到他们的理性或者狂热,当经营遇到转折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痛苦与无奈。但是,应该反思的是什么?裁员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措施,但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又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一般企业裁员的两大原因

对于企业来讲,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裁员的。只要裁员,肯定是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为了前行只有这种做法,能卸掉身上的包袱,轻装上阵,更好的前行。

1.裁员是因为成本的压力

绝大多数公司,人力成本都占据很大的比例,在经营的过程中“人”占据着核心的要素。所以遇到问题或者障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便是解决人的问题。但是障碍和困难就在眼前,想要解决人的配置问题来不及,想要解决人的能力问题不可能,思来想去,只能对人的数量下手了。

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去除一部分企业认为的冗余人员,这些相对工作能力和效率不理想的员工离职,能够给企业的整体效率提升带来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可以直接减轻企业的资金支出,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更关键更急迫的地方去。

无论资金的支出缩减还是人员效率的变相提升,其实都是为了整体成本优势的体现。这种行为的表面遵循的是简单直接的商业逻辑,砍成本增效益。

应该反思,裁员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2.裁员是为了企业的战略调整

企业的变革随时都在进行,不仅是市场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引起的。基于自身不断强大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塑造,或者更为有利的战略方向的调整,企业都会有大的动作。这种动作体现在整体战略规划的变化,运营模式的变化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组织变革是企业战略变革的必选项目,任何战略的实施落地都离不开组织的支持。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新的战略目标,企业在内部首先就要考虑组织变革的问题。一方面是组织形式的变化,比如由简单的层级制向矩阵组织演化,或者由矩阵组织向流程型组织和网络型组织延伸。组织形式的变化附带组织运行规则的变化、支撑组织的岗位配置和资源配置形式和数量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人力资源随着组织的调整进行二次配置,人员调岗、职级变动或者职能范围变化;另一方面,组织体系所需要的人员数量发生变化。这个时候,基于人力资源盘点基础之上的二次分配便会导致另一个结果:人员剩余。对于剩余的人员,企业没有安排的空间和适合的岗位,就只能采用一种极端的形式-裁员了。

举例:2013年,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海尔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锐气,企业里面的中间层就是一群烤熟的鹅,他们没有什么神经,不会把市场的情况反映进来。张瑞敏决定果断去掉1.6万人,去掉了18%。后来再忍痛去掉1万人,主要就是中间层。

无论是降低成本压力、提高运营效率,还是基于战略考虑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二次配置的裁员,表面看上去很有道理,是无奈之举、英雄之举。

应该反思,裁员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企业裁员行为解决不了的三大问题

裁员可以有效,但不是根本性措施,因为大部分企业的决策者既没有对问题的根源进行反思和追究,也没有在裁员之后进行真正的反省和调整,使得裁员行为与经营不善相互交替,恶性循环。

1.企业裁员没有解决决策性问题。

企业发展不利,或者出现经营困难的直接原因是成本过高或者效率过低。但是导致成本急速上升或者效率逐步下降的原因在哪里?从决策角度来看,无非是三种原因:

A.决策方向

因为企业决策者对于项目、或者战略的环境、竞争、自身优势和所拥有资源的支撑能力等因素考虑不足,导致在决策的时候出现短期行为或者对于方向的辨识出现错误。这种错误是致命性的,因为随着决策的执行,大批的资源,比如人力资源会随之而来。这些资源在既成的运营体系之下发挥各自作用,但是无法改变已经成型的战略偏向。最后,当业绩不好或者风险骤临的时候,决策者手足无措,只好一刀砍下去,把大批的员工辞退掉。

但是辞退掉员工解决决策的问题了吗?没有,因为人力资源的过多配置不是决策失误的原因,而是结果。用结果去解决原因的问题,当然是无效的。

应该反思,裁员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B.裁员没有解决运营模式问题

为了更好的执行战略意图,达成理想的运营业绩。每个企业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情况形成一套自己的运营模式。比如,有些企业集中于某一产品领域重复性投资,企图依赖资源投入的数量优势占据竞争或者市场的上风,企图迅速打开局面,实现业绩的暴增。但是,重负性投资本身的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数量的上涨没有提升,而且整体产品与客户体现的输出也没有好的改观,结果就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在国内有不少企业就出现过这类现象,在某一阶段产品的销售非常火热,于是迅速加大投资,结果并不理想。

1997年秦池在第二次多的标王之后,购货的客户挤爆了公司的门槛,销售额迅速上升。为了实现更高的收入,公司毅然加大投资。当时,光一套从俄罗斯进口的葡萄酒设备就高达6000多万。短时间巨量的投资,其运营质量和水平没有提升,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无谓的消耗,伴随着勾兑造假等现象产生,最后批量的设备和资产都荒废掉。之后公司濒临倒闭,不得不裁掉大量的员工。

应该反思,裁员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但是大量员工被裁掉改变了这个公司吗?没有,因为其运营的模式和方法还是没有发生变化。如果遇到大的风险和困难,这种循环就会一直下去,直到企业破产倒闭。

C.裁员也没有解决企业管理的错误

无论企业有多少员工,无论员工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是由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体系决定的。为了支撑企业整体目标实现,企业必须采用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策略。比如文化管理、团队管理、绩效管理、职业通道管理和创新能力的管理等等。

有些企业在运行平稳、规模不大的时候,采用简单的底薪加提成的薪酬结构,但是到了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快速扩张,需要核心人才发光发热的时候,还是这套办法。人员的积极性激励不起来,没有归属感,再加上一些分配不公的原因,不但打击大家的干劲,同时也是变相的提升企业的成本、降低整体的运营效率。